在草比人高的密林里踏勘测量,在险峻陡峭的山崖间开辟便道,在滑坡频繁的山路上运送物资,在地质复杂的山体内挖凿隧道,在蛇蚁成群的雨林里施工生活……在云南边陲、中越口岸——文山州麻栗坡县,中交二航局的建设者正克服艰险,修筑一条通往口岸的平安路。
这条主线长约52.8公里的天麻高速公路,海拔高差超1000米,施工便道长度数倍于此,加上近80%的桥隧比,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安全风险非比寻常。
经过前期扎实地踏勘测量、设计变更,很多施工风险在源头已经规避。但正式开工后,千头万绪涌上来,让中交二航局天麻高速总承包部负责人姚应洪感觉还不够,必须从制度和执行层面管好安全。
“长大线的风险源很多,不能只关注控制性工程。”安全策划会上,姚应洪态度明确。总承包部安全总监文富奎非常认同:“长大线路要想杜绝事故,必须做到全员负责。全线三个标段、数十个工区、上百个工点,不能只靠安全人员管安全。为了明确责任,网格化的细致管理很有必要。”
“我之前参建过新疆乌尉高速,那边也是长大线。”总承包安全部部长蔡小平提出了更具体的意见:“当时我在的标段全长40多公里,项目落实网格化管理,配了专车巡线,效果很好。天麻高速也可配一辆。”
事实证明,专车起到了作用。除了月度安全检查和惯例检查,专车每周得跑两趟全线,充分监管17座隧道、27座桥梁,对非控制性工程也监督到位。
“快停下!快停下!”有一次坐专车巡查,到达2标段畴阳河大桥时,蔡小平发现人工挖孔桩作业人员正打算下孔作业,但未佩戴安全防护用品,于是出声制止。
相比其他全线控制性工程,畴阳河大桥施工难度一般。但这座桥桩基位于陡峭的山壁上,无法引入旋挖钻、冲击钻等大型设备,项目团队只得采用原始的挖孔方式——人工挖孔。
即需要人工在崖壁上一点点挖出数十米的深孔,为大桥基础提供扎根空间。因此,工人需佩戴防坠器等防护用品,才能保障深孔施工的安全。不过,防护用品穿脱复杂、笨重,孔内本就湿热,让人倍感不适。于是,个别工人铤而走险,选择不佩戴防护用品下孔作业。
好在蔡小平及时发现这一险情,当场劝说工人,并在事后的安全会上,通报了该案例,警醒其他标段防微杜渐。
在总承包部的要求下,全线3个标段均配有安全专车,甚至配了专车驾驶员。通过此类的系列举措,天麻高速将安全管理责任压实到生产一线。
天麻高速1标安全部副部长龚长钦的手机里,保存了两段十分惊险的洪水视频。画面里,能看到泛黄的水流如巨蟒般快速窜过街道,水深足以没过膝盖,水流甚至冲垮了街角的一座房屋。
这样的场景在天保口岸并不罕见。口岸所在的天保镇与越南接壤,地势西高东低,海拔差异大,加上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上千毫米。丰沛的降水孕育了总长49公里的南温河。河上水电站林立,水电资源丰富。但每逢雨季,这里也容易受暴雨侵袭,带来洪灾内涝。
而高速沿线山区可用土地稀少,不能满足全部工区搭建临时驻地。其中,距施工现场数百米远、天保幼儿园旁的民房被租下来,用于1标段天保大桥工人的驻地。
“尽管知道每年都有水灾,没想到这么大!”龚长钦回忆起2024年6月9日的午后,密云如同黑布一样压下来,很快他收到了麻栗坡县气象站发来的暴雨黄色预警。他第一反应是大雨在当地很常见,项目应急准备充分,有信心应对突发情况。但真正的考验即将到来。
当天恰好是周例会召开的日子。会议持续到晚上10点,暴雨橙色预警又发到手机上。看着明显增大的雨量,龚长钦与项目班子成员迅速分工,逐一排查各工点情况。
此时,天保大桥施工队伍安全员张献月也打来视频电话。“水涨得太快啦,已经从镇上的排水沟冲出来了。一楼办公区有部分进水了,以防万一,大家正在按计划撤离。”
2小时后,暴雨预警级别达到了红色,这也是项目开工以来收到过的最高等级预警。雨势大得像天空被捅了个窟窿。1标项目负责人刘国庆临危不乱,带领团队摸清了标段内11处驻地情况,发现有3处险情较大并迅速作出部署。“一工区天保大桥驻地旁既有排水沟水量极大,撤离到地势较高的梁场驻地;二工区达比河大桥驻地靠近山体,避免滑坡风险,撤离到天保镇酒店;三工区南屏大桥驻地靠近水沟,就近撤到后方地势较高的村民家……其他驻地做好防灾准备,确保应急物资供应,随时保持联系。”
撤离工作一直持续到凌晨2点半,3个驻地共94人平安撤离。这样的化危为安,得益于扎实的日常安全管理,更因为天麻高速与地方气象部门很早就开展合作。“我们和地方气象局有定期联络群组,还有中交集团研发的应急管理系统,都对灾害天气有及时的预警。”龚长钦补充说。
当然,故事还没有结束。次日早上,返回驻地的队伍正巧赶上了前来救灾的消防队。当看到消防员们费力地扫除、冲刷近半米厚的淤泥时,建设者们主动帮忙、带着大型设备开展清理工作。众人合力之下,半天时间基本将道路清理干净。与此同时,1标段内施工相关道路、滑坡和倒伏堵塞交通的9处路段,也得到了及时支援清理。一个上午之后,雨过天晴,全线道路也恢复了往日的通畅。(王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