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干”,是夏家武对自己的评价,这个上世纪八十年代船机公司机电厂的老厂长,对曾经的劳模荣誉总是谦逊地说,“我做的就是平常工作,没什么好说的”。但是,当谈到进入二航局之后的经历时,他仿佛打开了回忆的匣子。
夏家武机械加工出身,1975年,从昆明钢铁公司调至二航局船机大队下属的维修车间时,他面临着从单纯的工程机械、汽车维修向船舶机械维修、保养的转变,那时候他担任车间副主任,“船机不是专长,只能边学边干,在这个过程中,我付出了很多。”因为勤奋好学,扎实肯干,1985年,船机大队改制为船机公司后,他开始担任船机公司机电厂的厂长。
那时候在船机公司,相对于常年漂泊的船队和土方队,机电厂工作地点相对稳定,加上当时国有企业实行的还是“铁饭碗”制度,很快,机电厂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了一百五十多人。在国有企业改革推行后,二航局开始实行三级独立经济核算,企业面临自负盈亏的沉重压力,这对于冗员众多的机电厂来说,无异是雪上加霜。
一百多人要吃饭,“每个月都在为工资发愁”,夏家武在回忆当时的困境时说,要生存,就只能向外拓展业务,在公司的支持下,机电厂当时增设了一个设备安装业务,“这在当时其实是在抢船队老大的饭碗”,但在当时,这个年轻的厂长,别无它法,他组织了一支三十多人的队伍,开赴到枝城市煤炭码头进行设备安装,在那里,他们第一次进行了皮带机、装船机、挖掘机的安装,迈出了转型拓展的第一步。因为敢闯敢为,在企业转型过程中“付出了一点劳动”,他荣获了当时的工业学大庆先进生产工作者的荣誉。随后的几年时间里,他们又分别转战九江码头、海南洋浦码头,留下了开拓,同时也充满着艰辛的足迹。
1990年,二航局第一次进军桥梁建设领域,在黄石大桥建设过程中,他们负责黄石定位船的安装和调试,定位船在当时是定位黄石大桥桥墩沉箱的关键设备,怎样把船精准定位到江中,是他当时思索最多的问题,“在建设黄石大桥的时候,大桥局对我们进行全面封闭,当时他们在建长江二桥,不让我们二航局的人去参观”,后来他们通过港监,上了巡逻船之后才偷偷地看了几眼。
那一年夏天,他父亲重病瘫痪在床,为了兼顾工作和家庭,他经常需要凌晨起床赶去工地,往返一趟都是两三个小时,天气热得异常,“甲板上每天五十多度,站都站不住。”但就在那样的环境下,夏家武和他的团队们,攻克了这一关键技术,它的成功,为黄石大桥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撰文: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