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风轻云淡,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登上50层楼高的宜昌伍家岗长江大桥南主塔顶。
远眺,浩浩长江百舸争流;俯瞰,施工现场,焊花飞舞、塔吊转动,岸边,与火热工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座座安静的养殖池、救治池,这就是宜昌中华鲟保护区救治监测中心。
2017年,伍家岗长江大桥开建,这座飞架在长江宜昌段的第9座大桥,从开建之日起,就讲述着一段桥与中华鲟和谐共生的故事。
“一跨过江”多花一亿元
中华鲟,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鱼类“活化石”,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伍家岗长江大桥位于葛洲坝以下15公里,这里正好是中华鲟保护区的核心区,中华鲟洄游繁殖栖息地。
伍家岗长江大桥投资33.66亿元。起先,大桥初定的钢箱梁悬索桥结构,为几百米跨度。这一方案节省投资、造桥难度较小,但两个主桥墩要矗立江中。如果涉水施工,难免对水质有污染。此外,涉水施工的灯光、噪音等,也会惊扰在水下洄游栖息的中华鲟。
为此,有人提出更改设计方案,造跨度更大的悬索桥,尽量减少对中华鲟的干扰。然而,经测算,大桥主跨径过千米,需要增加钢箱梁的节数,南北两岸的主缆也要变粗。此外,还要增加南北两个锚碇的自重,并加大锚碇开挖量。更改设计方案,需增加1亿元的投资。
“为呵护生态环境,花再多的钱也值。”中交二航局、中国PPP基金等大桥投资各方一致赞同更改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几经修改,2017年,伍家岗长江大桥选定为“一跨过江”的钢箱梁悬索桥,主跨达1160米,成为宜昌城区第一座跨径超千米的特大型桥梁。由于跨径大,两个主桥墩“搬迁”到岸上施工。当年12月,该桥开建。
逼出多项“重大突破”
在建桥行业,有主跨“一寸长一寸险”的说法,负责南岸施工的中交二航局更面临挑战。
大桥南岸地质特殊,为松软砂卵石层。中交二航局项目生产经理丁刚梁形容在此处挖基坑就像“秤砣落在豆腐上”。为减少环境污染,项目部在国内首次采用新工艺,在地下15米打孔2万多个,灌浆混凝土1600多吨,将“豆腐”变“石头”。同时,在国内首次将用于地铁施工的咬合桩,用于桥梁锚锭基坑开挖支护中,替代地连墙工艺,实现千米级特大桥锚碇施工的重大突破。
丁刚梁介绍,大桥改为“一跨过江”后,仅南锚碇自重达到35万吨,为大桥主缆提供7.6万吨拉力。此外,主缆直径也增加到714毫米。在主缆安装中,项目部首创在预制工厂提前“打结”新工艺、新技术,成功用于桥梁锚碇锚固系统上,使主缆受力更均匀,施工更安全。
在安装主缆中,项目部首次采用“大跨度悬索桥智能化施工应用系统”,1920米距离的主缆“穿针引线”做到“收放自如”。通过每隔30米一个的传感器无线传输,工程师在手机上就能看到卷扬机施工进度,牵索牵引力超过正常值,系统会自动报警停机。
沉淀滤渣“兜住”污水
157米高的南主塔上,工人们正安装缆载吊机启用平台,为吊运钢箱梁做准备,冲刺年内大桥合龙目标。
“虽然抢时间抢进度,但为了保护中华鲟,不让污水流进长江。”丁刚梁说,项目部先后投入环保资金600多万元,修建泥浆沉淀池等设施,把污水分离为清水和泥土,进行循环利用,严格落实拦渣、滤渣、覆盖、沉淀等措施,最大限度保证周边的生态环境。
城市交通要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更要精心呵护。受疫情影响,伍家岗长江大桥施工耽误近两个月。复工后,二航局项目部启用扬尘检测智能喷淋系统,在工地上,空气中的扬尘超标,系统会自动开启洒水模式。
伍家岗长江大桥是《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中湖北省19个过江通道之一,也是实现宜昌市“一江两岸”共同发展,构建“四纵五横”快速骨架路网的重点工程。该桥明年建成通车后,将实现宜昌城区中环闭环,内中外三环真正成形,对推进宜昌现代化城市和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戴辉、曾鹏、徐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