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四月,春暖花开。湖北武汉双柳港码头作业现场一派繁忙,门座式起重机挥舞着巨臂,从货船向岸边吊起钢板、螺旋管等货物。排队等候的运输车依次将其运往港区后方堆场,分类存放,一切显得井然有序。
武汉双柳港由二航局投资建设运营,拥有575米长江黄金水道岸线,4个5000吨级泊位,设计年吞吐量320万吨,配备5台门座式起重机与1台桅杆吊,是区域内承载能力最高的重件码头。
自2016年开港运营以来,港区依托二航局桥梁科技产业物流配套,兼顾社会化服务,实现了快速发展,码头年吞吐量由50万吨逐步提升到100万吨。但很快,随着业务市场竞争加剧,原有的码头装卸业务利润增长乏力,港区发展按下“暂停键”,探索发展新模式成了当务之急。
港区运营团队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收集专业公司及业内专家意见,在开展大量市场调研与分析研判后,决定以港区独有的交通区位优势与前港后仓的空间优势为切入口,以“产业导入”邀请建筑业上下游相关企业入园“安家”,利用物流枢纽优势打造“链”接相关货源。企业将生产车间搬到港区,不仅能节约原材料采购、装卸、仓储等物流成本,提高效率,还有助于盘活土地资源,实现双赢。
经过不懈努力,港区顺利引进木材、钢卷、钢材等5家省内外建筑上下游企业入驻,2023年吞吐量达到258万吨,同比增长56%,增长率远超内河同类型港口,港区运营按下高质量发展“加速键”。
港口运营团队进一步明确思路,围绕二航局桥梁产业链打造绿色桥梁新材料供应链和金属材料供应链两个基地的发展规划,推动港区由单一的物流运作平台向整合供应链相关环节延伸,塑造港区运营新生态,不断激活港口生产力和腹地产业活力。
拓展相关市场之时,运营团队敏锐察觉到国内钢铁企业湖南湘钢洪盛集团计划在华中区域布局外延库,而与该企业有着密切合作的武船重工集团与港区仅有“一墙之隔”,运营团队主动拜访,邀请湘钢集团及所属洪盛物流公司实地考察港区。
“我们双方的合作不仅能降低钢材装卸、运输时间和成本,还能通过提供仓储服务保障钢厂产能。”湖南湘钢洪盛集团现场负责人考察后满意地说。
为确保首次合作落地,运营团队克服今年年初武汉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影响,做好人员、设备物资等准备工作,成立工作专班,明确责任部门与人员分工,组织协作队伍与一线操作人员开展专项培训,多措并举保障服务质量。同时,对7000多平方米的场地加以改造,提高储运能力,并购置磁盘吊、改造后场龙门吊,加强门座式起重机保养,提高装卸能力,成功保障湘钢集团首船3500吨钢板卸货与堆存。湘钢集团入驻后,将为港区带来每年约50万吨吞吐量增长。
后续,港区还将围绕产业导入运营新生态,拓展物资贸易、运输配送、智能建造、末端使用等产业链条,不断增强客户黏性,加速构建物流链网,以新通道链接新市场,通过“创新融链”打造物流价值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