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广州横沥项目施工现场,已经建成的横沥东路珠江水道岸堤盛开着各色小花,高大的椰子树、凤凰木迎宾般在风中站立,白鹭在河涌中嬉戏。经过近三年的改造,昔日的环境“短板”村,变成了如今的生态“样板”。
南沙横沥岛尖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南沙新区明珠湾区起步区,规划将打造现代金融服务集聚区、总部商务办公区等高端商务功能区,建设高品质的岭南水乡居住社区。广州横沥项目团队主要负责土地一级开发,工程内容包括土地平整、市政基础设施、内外水系及景观工程、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等。
2022年6月,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明确建设美丽湾区。7.29平方公里土地,成了名符其实的大工地,开发后的城市将更加宜居美丽。
大面积土地平整后,新的生态系统尚未形成,改造原有的生态系统迫在眉睫。项目团队用一块块“海绵”链接起城市内外循环。
横沥岛尖周围被珠江水道环绕,三多涌、义沙涌、长沙涌南北贯穿,三条河涌通过钟轴涌相互联通。河涌通过两端6个水闸与珠江水道联接。长期以来村民多沿河涌居住,长年的生活污水、垃圾、淤泥让河涌受到一定污染,内涝严重时,河涌就会黑臭。
广州横沥项目部常务副经理王洪波决定,先治理岛尖的“大海绵”——四个河涌。首先开工的是义沙涌。四条河涌总长8.3公里,义沙涌长1.5公里,经过截流、清淤、修建护岸,目前治理已初显成效,两侧笔直的钢筋混凝土护岸取代原来的泥岸,截断了原来所有排污口,河涌底部的淤泥已被完全清理掉。四条河涌全部治理后蓄水功能将十分明显,也将成为岛尖绿水的源头。
两座泵站、六座水闸改造正加快进行。泵站、水闸是横沥岛尖的“中海绵”。项目部总工秦星介绍:“珠江水位高于岛尖河涌水位时,或者两侧水位都高时,如果发生内涝,就利用泵站强排,反之则利用水闸自然排放,泵、闸将发挥巨大的调水作用。”同时,水闸的提升改造也在加紧推进,项目团队用液压翻板式水闸取代提升式水闸,避免了水闸提升时挡住看江景的视线。增加义沙涌的通航功能,渔民搬迁后,也能驾着小船再回到河涌捕鱼。
2019年8月,“天鸽”台风带来强降水,外江水位持续上涨,迎来50年一遇的高水位,冲过堤岸。台风过后现场一片泥泽。“小海绵”建设刻不容缓。工长孙帅达,接到第一个“小海绵”任务,就是铺设瓶孔砖。这种透水砼砖主要用于堤身防护,铺设在护岸两侧,瓶孔砖上面铺20厘米回填土,然后再铺60厘米种植土,再在上面外侧多种芦苇、灌木,内侧栽景观绿植。外侧根据滩涂地形,向外铺设5至10米与堤岸呈30度斜坡,内侧铺在绿化景观下面。横沥岛尖从上横沥大桥到规划中的港池,共有3.6公里堤岸,需要铺设21万块瓶孔砖,施工任务比较繁重。瓶孔砖高40厘米,长宽各50厘米,重达270多斤,铺设时需要两个人配合,工作起来累得气喘吁吁,一天最多只能铺50块。孙帅达跟工人一起想办法,加工制作出炮车,上砖时炮车用自带的吊装设备吊起,然后卸到指定位置。同样是两个人,这样一天可以铺100块砖,工效大大提高。瓶孔砖的透水效果十分明显。孙帅达在现场给做了试验,将一瓶一斤装的矿泉水倒在砖上,不到三秒钟就被全部吸收。秦星介绍:“这种砖排涝效果十分明显。”
下凹式绿地是孙帅达接手的第二个“小海绵”,分部在堤岸外侧,共设置12个,每个有半个篮球场大。凹地底部比周围低1米左右,最下面一层用素土夯实,然后铺设土工布,上面铺设级配碎石,接着安装透水管,再铺设土工布,再在上面填充种植土,最上面是植被种植,同时也是下凹式绿地蓄水池。它能很好收集雨水,起到固土防涝作用。孙帅达介绍:“如果外江的水漫过堤岸,回落时,下凹式绿地则能将淤泥留下,多余的水自然排到外江,避免雨水滞留泥沙沉积污染堤岸。”
随着横沥岛尖热火朝天的建设,广州横沥项目团队建设的“海绵”也越来越多,如“透水沥青”“卵石排水沟”“植草沟”等等。这些大、中、小型“海绵”各自发挥着功能,最终将形成畅通岛尖内外的大循环和微循环,让横沥岛尖自主呼吸起来。(班品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