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偶见飞驰的汽车,稀疏的行人,安静的街道,霓虹的路灯下出现几个人的身影,身着闪亮的反光服、头戴红色的安全帽,行走在空旷的澳门人行道中,时不时传出清澈的笑声……今晚又是一个不眠夜。
没错,走在这条路上的,正是技术中心澳门轻轨C350标项目监控技术服务项目组的技术人员。他们脚步很快,一直向着施工现场的方向。
一个星期中,总有那么几天,当别人已经熟睡时,他们却要认真地工作着。
澳门轻轨C350标项目位于市中心,为尽量减少现场施工对既有交通和周边居民的影响,项目部将梁段起吊、拼装等占用场地大、噪音小的工序调整至深夜进行。
与往常一样,监控组在接到项目部的作业通知后,便立即赶往施工现场,熟练架设好仪器,打开数据记录分析笔记本,待梁段吊装后,就开始高程和轴线测量、数据分析、误差评估等工作,第一时间做出线形调整决策,现场督促工人们实施。
“报告:P19大里程高程偏差7mm,轴线偏差5mm;P19小里程高程偏差6mm,轴线偏差3mm”
“完美的合拢口偏差!非常好!”
这些,对监控组成员小江来说,是当晚澳门氹仔岛最动听的声音,也是监控组长久付出的最好回报。因为在完成该对梁段拼装后,标段内全部682榀预制梁段、13联高架桥均全部架设完成。
这次进行的梁段拼装施工是第八联,该联是标段内所有施工任务中的最后一联,也是难度最大的一联,其桥轴线平曲线半径仅为47米,这创造了世界城市高架桥之最,也是澳门城市高架桥所独有的。
时间回到2014年初,澳门轻轨C350标段项目部找到技术中心,希望技术中心能够接手该标段内高架桥的施工监控及相关技术服务任务。由于该项服务内容的技术难度大,此前承担该任务的国内另一家咨询单位未能顺利启动。
“爱啃骨头”是技术中心短线法监控团队在国内经历多个项目锤炼后形成的一种传统。给招接招,技术中心当即承接了该项服务任务。
然而,在理论数据库建立之初,当超小曲率半径、超大纵坡、缓和曲线、变截面同时出现时,确实给身经百战的团队负责人王敏带来极大压力。
经过近一个月日日夜夜的反复试算、比对后,他发现,虽然之前经历了多个项目,但这个难度非同寻常,必须不断更新方法才能有所突破。
第一次接触这种施工工艺,监控团队时时处处如履薄冰。
为此,王敏多次组织举办现场专题讲座,从预制到拼装,细到测量钉埋设、模板快速调位、数据采集等,并全过程参与各专项技术方案编制及审核工作。
进入梁段拼装现场,澳门拥挤的交通条件要求梁段拼装尽量占用较小的场地,且减少对既有交通及周边环境的影响,梁段拼装最终采用国内短线节段梁桥梁未见的桥面吊机悬臂拼装、首节段支架拼装、最大节段仅临时连接等特有方案。
实施过程中,由于支架受既有交通干扰大、现场调位时间有限、预应力张拉偏差等,梁段拼装精度控制难度大。监控组克服食宿困难,收集分析每一榀梁段拼装数据,实时发布线形调整方案,并协助项目部技术人员实时到位;每周参与项目部的例会,汇报监控工作,提出需要关注及协调的问题,并参与施工期重难点问题及解决对策讨论;并积极与当地葡萄牙监理进行沟通,保证梁段安装有条不紊地进行。
为了提高服务质量,监控组为项目的顺利进行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现场负责人郑和晖,在现场进入首个小曲率半径梁段拼装的关键时期时,得知几天内将为人父后,依然选择了留下。
在澳门轻轨,在异地他乡,技术中心监控组团队的每一名成员任劳任怨、无私奉献……
黎明来临之际,他们用辛勤汗水,描绘出澳门轻轨的动人曲线,也让“品质二航”的旗帜在澳门街头迎风飘扬。(王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