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六宝典资料

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综合新闻

新闻资讯>综合新闻

建设“井底”世界

发布时间:2024-09-23阅读次数:

踩着梯笼的台阶,像下楼梯一样,走到地下15层楼的深度,中交二航局张靖皋长江大桥项目工段长李靖到达他最低的作业点位,“在这小隔舱里施工,就如蹲在井底,洞口就像一盏灯,由于高度太高,光线照到里面,已经非常昏暗,作业现场必须增加照明。”李靖说,工友们常常把锚碇小隔舱比喻为地下“深井”。这口“井”为长方形结构,宽约4米,长度不到10米,深度却有42米。为了防止井内挤压变形,从上往下每隔约3米,安装一道横向支撑,这使得“井”内空间更加狭小。

这样的“深井”有32口,成矩形排列,组成张靖皋长江大桥南锚碇支护转结构的基础。李靖和他的团队要在这半年内,挖出“深井”,凿出“深井”四周墙壁上的钢筋接头,与“井”内的钢筋笼绑扎成一体,然后逐层浇筑混凝土,把“井”和四周的“井壁”浇筑在一起,形成一堵厚实的墙。32口“深井”按照顺序填满钢筋混凝土,围成一座长110多米、宽75米、深度达83米的地下“四合院”。

这里空间虽小,但建设的却是一项世界工程。负责现场施工的项目副经理周宴平说,这座“四合院”,就是张靖皋长江大桥南锚碇支护转结构复合地连墙,是世界首创,也是世界最大复合地连墙锚碇基础。“井壁”就是地连墙,厚度1.5米,在“深井”内作业,只是地连墙锚碇基础施工的一部分。

挖出来这样的“深井”,是对地连墙施工质量的一次亲眼见证。“你看,地连墙墙体平顺、密不透水,超过了预期。”周宴平自豪地说,地连墙施工阶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世界首创的支护转结构复合连续墙长啥样,只有挖开了,才能看到它的庐山真面目。目前,正在进行的“深井”小隔舱施工,属于大桥锚碇“支护转结构”中“转”的施工阶段,将“支护”转变为“结构”,世界第一的锚碇才真正实现了“华丽转身”。

张靖皋长江大桥南锚碇地连墙,由四周32个小隔舱和中间15个大隔舱组成,形成一种“复合”结构。“说张靖皋长江大桥南航道桥南锚碇是锚碇世界的第一、首创、‘集大成者’等,一点都不过分!”周宴平补充说,小隔舱底部已经浇筑了10米厚的封底混凝土,封底混凝土再往下,还进行了18米深的地基加固,这是世界上最坚固的无水“深井”。

“在这高温、高湿、狭小的空间作业,工作效率很低,有时候穿插一根钢筋,都要尝试几个方向。”李靖说。近日,地面温度达到35度以上,由于“井底”混凝土产生水化热,让这口“井”内异常潮湿、闷热,施工中虽然采取了通风、加冰块等措施,但温度还是达到了40多度。

大桥主塔上施工的工友,经常嘲笑小隔舱施工人员是“井底之蛙”。“我有时候也很羡慕在桥墩上干活的,江风吹着,风景看着,小调哼着……但是,我们是在“井底”建设世界第一锚,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身在小“井底”,建设大世界,最后的风光属于我们!”李靖说,他从业10年来,这么大规模的“井底”施工,还是头一次。

“深井”简陋,但不简单。这里,声光电的探测仪器一应俱全,周宴平指着气体检测仪、水位检测渗压计、轴力检测应变计、深层水平位移等检测设备和传感器,如数家珍。这些智能化设备和一根根导线,让“深井”有了感知的神经系统。通过智能化技术应用,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施工监测,实现了各项指标的实时监测及智能化预警,确保了作业安全和施工质量。

预计今年9月,32个小隔舱施工结束后,将开启15个大隔舱施工,小隔舱转变为大隔舱施工,从“深井”变为“深坑”,作业空间扩大近10倍,地下视野就开阔多了。“到时候,就如从农家小院搬进了别墅,工作条件就越来越好了!”李靖说。(王力

 

 

二航网群Network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