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六宝典资料

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综合新闻

新闻资讯>综合新闻

“火车头”奖章获得者杨海生:勇当铁路建设的“先行者”

发布时间:2025-01-10阅读次数:

河北的大雾,连续了3天,丝毫没有消停之意,特别是清晨,光线微弱,能见度不足10米。然而,在某片工地上,早有一位手拿照明灯的项目管理人员在细查昨夜浇筑的衬砌,他便是中交二航局雄忻高铁雄安地下段6标项目经理杨海生。

工作16年以来,杨海生相继参与了哈大、宿淮、杭黄、京雄、巢马及雄忻等大型铁路项目建设,从一名基层技术员成长为经验丰富的项目负责人,并先后获得马鞍山市“杰出工匠”“五一劳动奖章”,中交二航局海星奖“十大标兵”,芜湖市住建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近日,又被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授予“火车头奖章”。

荣誉背后是一个信念坚定、甘于奉献、勇于开拓创新的建设者,他始终坚守一线,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主人翁意识、昂扬的斗志和坚强的决心,投身工程建设,用实际行动诠释铁路建设“先行者”的责任与担当。


十年磨砺,“新手”变“中流砥柱”

2008年盛夏,刚毕业的杨海生加入了中交二航局,随即参与了当时我国东北地区投资规模最大的铁路项目——哈大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钻孔灌注桩、承台、高大空心墩、转体梁……在这里,他对铁路有了全新的认识,心中“为铁路建设事业而奋斗”的熊熊烈火被点燃。

2014年10月,经历了哈大、宿淮两大铁路项目建设的杨海生被调到浙江桐庐,参与杭黄高铁建设。刚到项目,杨海生主动请缨进入施工一线,并选择了该项目施工难度最大的控制性工程之一——富春江特大桥担任技术主管。

富春江特大桥跨越省道、航道、高速公路、国道,且桥位处河床无覆盖层,大桥8个主墩位于江内卵石层地质,加上江水流速较急,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等级高。

面对钻孔桩施工中因卵石地质引起的漏浆、清孔及混凝土灌注困难等问题,杨海生毫无退缩之意,扎扎实实处理每个细节,不断咨询公司内有经验的桥梁专家,通过护筒跟进、调整泥浆指标、利用高压砂石泵置换泥浆,消除了钻孔桩清孔及混凝土灌注风险,顺利完成桩基施工并通过检验。

随后,杨海生又投入隧道施工中。鉴于自身隧道施工经验较少,杨海生又开启“夜学”模式,白天在工地施工,晚上学习隧道规范及施工工艺。从隧道围岩等级判别到初期支护、仰拱、衬砌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通病,每一个环节他都不断总结。在他的坚守下,管段范围内5座隧道顺利贯通。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2018年4月,杨海生奔赴河北廊坊,参建雄安新区开工建设的首个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京雄城际铁路。同年10月,他作为项目常务副经理统筹3标段全线施工生产管理。

该标段全长7.9公里,包括铁路控制性工程、当时国内最长的明挖隧道——7.2公里机场2号隧道和740米路基。机场2号隧道下穿永定河,地质条件复杂,淤泥质粉质黏土多,地下水位高。在含水量极高的河床下施工,只要基坑侧壁有针眼大小的孔,水都可能止不住地渗出来。处理不当,基坑将变成泥塘,且桩墙外水土流失过多,也有塌陷风险,施工陷入困境。

复杂的工况、争分夺秒的工期,如无形的大山压在杨海生身上。“施工中,遇到的棘手难题太多了,但愁没用,只有专注于事,找到解决办法,推动项目运转才是关键。”

胸怀坚定信念,杨海生积极发挥“头雁效应”,组织人员反复调查现场、剖析问题,并多次开展专家研讨,探索出新路子。新工艺在桩墙外安装真空泵降低水位,减少渗水量,再注浆填补桩基间缝隙,解决流沙外涌。此外,杨海生还通过自主钻研,研制出地下水循环利用系统,解决地下水外排难、施工用水运输难的问题,得以在永定河底造出一条“滴水不漏”的隧道。

2019年6月,在杨海生及团队的攻坚下,永定河段主体工程抢先在汛期前一个月完成。次年12月,京雄城际铁路顺利建成通车,并于2024年荣获第二十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永不懈怠,雄忻线上的“开路先锋”

2023年3月,杨海生再次来到河北,被任命为雄忻高铁雄安地下段6标项目经理。刚到雄安,杨海生便召集人员开碰头会商讨进场事宜还将微信昵称改“开路先锋”,以此警醒自己,时刻不能懈怠,争当项目建设的开路先锋。

项目开工两个月,便迎来了一场“考验”。7月29日,受台风杜苏芮影响,暴雨来袭此时正值基坑开挖和围护桩施工关键基坑整体受力未形成,基坑安全面临极大挑战

冒着强风暴雨杨海生连夜召开紧急会议,部署防汛工作,随后带着应急抢险突击队,穿梭在现场,统筹调配人员和抽排水设备。大雨持续了三天,雄安新区累计降水量高达250毫米,紧急关头,杨海生冲锋陷阵,带领团队度过险情。因准备充分和应对及时,暴雨基坑水位迅速见底防汛工作受到业主及其他单位的认可。

汛期后,项目迎来黄金施工期。为提高施工质效,杨海生率领团队开展技术攻关,在京雄城际铁路明挖隧道技术基础上,研发高铁明挖隧道移动工厂智能施工关键技术,打造2.0版“移动工厂”。

2024年3月,“移动工厂”投入使用,但一个月后却发现,本该10分钟完成的智能台车定位竟花了两个多小时,比传统台车定位还多半小时。“在京雄没做成功,现在也一定失败。”面对工人的质疑和即将到来的外部调研,杨海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为弄清原因,杨海生召开专题研讨,把可能的原因列成清单,并花3天时间逐一进行现场试验,终于找出“病症”,工人习惯用传统简单粗暴的方法操作台车,又不及时对台车进行保养,导致部分关键螺栓松动,影响了定位。通过对工人的培训和对台车的及时保养,定位时间成功控制在10分钟,大大提升了施工效率。

2024年11月,在杨海生的带领下,项目部率先在全线8个标段中完成隧道衬砌施工成功承办中国铁道工程建设协会智能建造现场会,研发的《明挖隧道移动工厂法智能化快速施工技术与装备》获批雄安新区科技项目,为推动雄安新区创新工作与“中国高铁2.0目标建设贡献了力量。(梁秋仪

二航网群Network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