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六宝典资料

香港新六宝典资料

企业文化

文化故事

企业文化>文化故事

一个“后浪”青年的沉潜与蜕变

发布时间:2021-08-08阅读次数:

入冬的清晨,寒意阵阵,赶在7点半前吃过早饭,王金绪骑上他的小电驴,一路向汉江边驶去。大约10分钟后,他抵达现场办公的集装箱,利索地穿上反光背心,套上肩带式救生衣,别好对讲机,转开旋钮,“吱吱吱”的信号声从听筒中传出,一天的工作就此开启。


这里是拥有“华中地区首条内河沉管隧道”的襄阳东西轴线项目,高峰时期,每天有超过1300名建设者忙碌在项目部下辖的5个工区,王金绪是水上工区的主任工程师,最近,他带领的7人团队正在为沉管出坞浮运做准备,“现场有两个工作面,目前的工作重点就是拔除东汊干坞坞门和东津对接端的锁口钢管桩。”


11月22日,公司在项目部主持召开了沉管浮运安装的技术准备、风险分析、监控监测专家咨询会,会议邀请一航局、广航局的专家,共同为沉管浮运安装把脉问诊,王金绪一如往常听得认真,专家们的建议,他一条条记在本子里;这两天,作业队反聘的广州打捞局老专家来找他讨论钢管桩拆除施工的新想法,他一边听一边思考建议的可行性,“这个没问题,您要抓槽的时候跟我说一声,我让潜水员配合您。”


在王金绪看来,在这些专家面前,他还只是个学徒,“但你要有自己的思考,才能有所进步,以后才能和他们齐头并进,甚至超越他们。”



1


实际上,王金绪的起点并不低。


他的母校长江科学院是隶属于长江委的科研机构,每年限招研究生30名,他选择的岩土专业爆破方向每年只招两名学员,接受的是导师一对一的培育。2018年,临近毕业,前程无忧的同期学员大都选择了设计院,王金绪却有自己的心之向往,“做设计有点停留在上层了,我更喜欢待在现场,在现场有种潜到水底的踏实感。”


水,是王金绪一小亲近的环境。他的家乡在山东日照,小时候村里的家门前有个水库,小学二年级他就学会了游泳,一到夏天常常晒得又黑又瘦。他还很喜欢水库上那座修建于70年代的拱桥,“一个拱有17米左右,挺大的,特别好看。”


或许正是对水和桥的这份儿时感情,使得王金绪比同龄人更早确立了成长轨迹,“上学时,我的数理化不赖,对地形地貌、河流水文这类地理数据也很感兴趣,所以本科我选了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读研时选了岩土。”在他看来,入职“中国建桥梦之队”二航局也是遵循人生轨迹的决定。


彼时,起步于“水”,壮大于“桥”的二航局,正式确立了“打造高品质建筑业一体化服务商”的发展定位,并在紧密协同中交集团战略,实施“三主多元”产品战略中,成功赢得了建造“华中地区首条内河沉管隧道”的入场券。


如果抛开曾参与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沉管预制的经历,这几乎是二航局在沉管隧道工程领域的首秀,如何打好品牌第一枪,“技术先行,以技术保安全、保质量、保创优”成为共识。


为此,二航局第一时间成立技术专家组,由时任公司总工张鸿(现任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亲任组长,同时全面统筹各方技术资源,由主力军五分公司调派精兵强将,组成“战斗前线”,技术中心派出水工部一半人员赴“前线”支援,武港院下辖十几家公司为其现场提供专业服务,此外,20名2018届新员工吹响“集结号”,为项目一线注入青春血液,王金绪便是其中一员。


“水”以另一种方式融入了他的人生轨迹。



2


“刚来项目时,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晓伟总要求所有技术人员都必须翻熟全线的设计图纸,还组织我们到各施工点现场学习。”王金绪口中的“晓伟总”是时任五分公司副总工孙晓伟(现任五分公司经理助理、项目部执行经理兼总工),他从工程投标阶段就参与标书编制,后又挑起项目总工大梁,是项目技术引领的主心骨。


更早一些,在二航局总部举办的新员工见面会上,时任技术中心水工技术部经理的冯先导(后兼任项目部副经理、副总工)代表二航十杰青年分享了他在技术中心、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以色列阿什多德港等项目的工作经历和成长经验,“当时我并不知道他去了东西轴线,只觉得这人年轻有为、很有水平。”直到现在,王金绪依然记得他在交流时提到的工程师12字方针,“没想到我俩会成为师徒,这对我影响深远……”


不久后,项目上又多了一位常找技术人员谈心的“老大哥”,他正是有着多年现场经验、长于质量体系构建与管理的孙晓强。彼时从福厦高铁项目调入的他,出任项目副总工,主抓内部管控和技术团队建设,“他对规范、制度抠得很细,也会结合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思想动态,综合考虑人员的分配和调整。”日后,东汊工区主任工程师王聪和工区经理徐彬彬的“黑白脸”管理搭配,就成为带领工区团队实现沉管预制目标的支柱力量。


“一主两副”构成技术“铁三角”,这是孙晓伟对项目技术管理体系的坚持。在他看来,东西轴线项目工程体量大、技术难点多、有效工期短,传统管理方式难以达成建设目标要求,必须做出改变。


为此,项目部决定采用总部——工区分级管理模式,由总部统筹资源配置,并通过扁平化管理,将一级指令传递到各工区,同时在总部设置工程管理部与工程技术部,以满足上百项施工方案需超前编制的技术储备需求。此外,为深剖工程重难点问题,开展技术攻关与科技创新,解决施工中的“拦路虎”,孙晓伟创新工作室也应运而生。


王金绪所在的工程技术部主要负责大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与理论计算,“因为要用来指导现场施工,所以这项工作也是项目前期的重头戏。”技术部部长仇正中兼任创新工作室秘书长,王金绪清楚地记得,8月下旬,东汊干坞超深止水帷幕首槽开挖时,他已着手准备沉管浮运安装专项施工方案和创新课题立项。


但王金绪的工作首站并不在图表公式里。


当时东汊工区启动降水试验,36口降水井,每两个小时要测一次水深,工区经理徐彬彬带着他在内的15名技术人员白天黑夜两班倒,“现场有两个集装箱,我们在地面铺上油毡布,睡一排,定好闹钟,到点就去测。”


东西轴线项目所在的鱼梁洲属砂卵石强透水地层,基坑开挖时降水难度巨大。通过降水试验可以充分掌握该区域水文地质特征,明确渗透系数,但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参数,指导优化深基坑止水形式和降水措施,保障基坑开挖的安全性?通宵达旦的辛苦并未阻碍王金绪思考这个问题,他想到了利用数值模型进行反演,并最终形成论文——《临江砂卵石地层井群降水试验及数值反演研究》,为基坑降水设计方案提供了参考。


令他欣喜的是,入职后的首件“作品”不仅得到师父冯先导的肯定,成为创新工作室的首批技术成果,还在他的指导下,获得核心期刊《中国港湾建设》的青睐,“师父说过,希望我每做一件事情,都能有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东西,这是我迈出的第一步。”



3


在东西轴线项目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所有技术员在入职三个月后,必须学写方案。


王金绪所在的技术部甚至没有“保护期”,降水试验完成后,他就开始编制西汊干坞专项施工方案,“这是我写的第一个大型专项方案,当时感觉很有难度,一是不熟悉各种工艺,二是对设计的优化细化还没有把握。”


实际上,类似的困惑一直伴随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孙晓伟将其称为“第一次做的难度”。因此,早在项目前期筹备阶段,他就多次带队与设计方对接,咨询内部和业界专家意见,到南昌、广州、香港的相关项目参观学习,在火车上求教,在智慧交锋间为团队赋能做准备。


在王金绪的记忆里,从他参加上岗培训时起,项目上各式各样的技术培训就从未断过,“从项目技术主管到公司技术专家都给我们讲过课,三年下来,得有上百次。”


常态化培训之外,项目部每季度都会结合现场情况对技术管理人员进行统一考试。“技术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都会涉及,项目领导还会带头参加。”相关奖惩机制也在同步建立,所有考试考核,都会对前几名予以奖励,未通过的人员则需延期补考直至通过。


项目部还在每个办公室、会议室都设置了白板,营造交流讨论的氛围。大家白天看图纸、查资料、写方案、去现场,将重要事项记在白板上,到了晚上则会聚在一起开展“头脑风暴”,在白板上留下思维的痕迹,“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做事风格、经验能力都不一样,在这样的思想碰撞中,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这场“赋能”之旅也让王金绪得以一边从各方汲取养分,一边摸索专项方案的编制路径。“其实初稿情况并不理想,部长、师父、晓伟总他们都提了好多修改意见。”更令他未曾预料的是,这本多达165页的方案书前前后后修改了近三十稿,细节的微调更是数不胜数,“期间会有挫败感,也会因为改动的内容得到认可,觉得没白干。”就在这反复修改的过程中,王金绪感到思路不断清晰,汇报方案时也变得更有底气,“心情虽然有点像坐过山车,但让我编写方案的能力得到很大提升,这就是成长的过程吧。”


4


又是一年春风起,技术的种子开始在项目全线生根发芽。为了适应工程建设的阶段性变化,项目部从技术与管理的融合点出发,对全员分工进行了自上而下的动态调整,师父冯先导成为东汊工区沉管预制的分管领导,王金绪的工作重心则由技术部转移至水上工区,在兼顾方案编制的同时,锤炼现场管理能力。


分管水上工区的项目经理助理姚军是五分公司乃至二航局的水上作业专家,也是项目部“90后”技术员眼中时髦的“姚爹爹”。王金绪跟不上“姚爹爹”的时尚步伐,却从倾囊相授的“姚师父”那里取了不少管理经。


当时水上工区正在进行基槽开挖,编写施工方案的正是王金绪。根据他的思路,基槽开挖采用分段、分层、分条施工方式,以8方的大抓斗完成包括板结层在内的基槽粗挖,4方小抓斗完成基槽精挖。


然而思路清晰的方案设计却在实际施工中遇到了“拦路虎”,板结层的硬度超出预估,现场的抓斗根本使不上力,见此情形,姚军赶紧联系调配了一艘符合现场需求的重型抓斗船投入施工,才解了燃眉之急。


这次经历让王金绪对现场有了更深的理解:“什么船适合干什么地层,什么地层采用组合开挖更高效,怎么协调调配各方作业力量……这是在现场边干边学边总结才能具备的判断力。”


很快,他对现场的思考开始付诸于另一场实践。


5月的汉江温婉平静,正在船上协调现场作业的王金绪接到师父冯先导的电话,“你去监造整平船吧,有问题打电话。”


整平船是用于沉管卵石垫层铺设施工的重要装备,早在项目确立采用先铺法进行沉管隧道基础施工时,二航局就决定针对工程特点,自主研发建造高精度抛石整平船,以满足施工水域通航要求,保证基床整平的精度与效率。


如今,整平船已完成前期研发,王金绪的任务就是确保它由图纸变为现实。


“我当时心里真没底,倒不是担心一个人去,是担心船舶机械这块不懂,还要作为船东代表协调各方关系,把控质量和进度,不知道自己行不行。”令王金绪庆幸的是,技术中心装备部总工华晓涛与他同期抵达镇江的船厂,用三天时间带他熟悉图纸,了解船体构造,明确船机方面的质量进度要求,为他快速进入工作角色奠定了信心。


“理顺工作思路后,我每天都会做日报发到群里,华总、晓伟总、师父都会看。后来晓伟总还跟我说,‘有把握的事,就不要怕拍板’。”


因而,当整平船上的一个旋转马达发生故障,需返回上海的维修基地处理时,王金绪在寄修和派工程师返厂维修间做出了他认为正确的决定,“寄修需要一周时间,工程师带回去路途并不远,还能直接与厂方沟通,会更有效率。”最终马达维修节省了一半时间,保证了总体进度的可控性。


“你现在再问我整平船上的东西,我都能讲给你听。”当了整整三个月“船长”,王金绪不仅对船舶机械有了深入了解,更锻炼了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最终圆满完成任务的他,获颁项目部劳动竞赛“一等功”,面对肯定与荣誉,他笑称“好像迎来了人生高光时刻!”


如今,升任主任工程师的王金绪将带领他的水上工区团队,以汉江为媒,谱写新的行进曲。


激昂的前奏在立冬前响起,由他主持参与的东汊坞门、东津对接端止水墙爆破工作成功实施,为沉管浮运出坞奠定了基础,这也是他工作后首次将专攻应用于实践,满满的成就感成为推动他达成下一个目标的驱动力。


“我现在的目标就是带领团队把项目上的10节沉管沉放到位、安装好,实现自己的成长,也让整个团队闪光。”


在即将步入而立之年时,他觉着,没有比这更好的追寻。(张延涵)


二航网群Network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