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六宝典资料

香港新六宝典资料

企业文化

文化故事

企业文化>文化故事

从“桥梁建设”到“桥梁健康”

发布时间:2022-03-17阅读次数:

桥,是被默认的生活地标。它接受汽车的轮子,拥抱人的双脚。


从千里长江到高山深涧再到广袤大海,中国的桥梁建设正缓步位移,向着更深处和蔚蓝处前行。


1991年,湖北黄石长江大桥上马,彼时中交二航局中标4个深水主桥墩,成功打响了进军桥梁市场的“第一枪”。自此以后,一路高歌猛进,中交二航局建造了20座“世界第一桥”。


桥作为历史久远的建筑品类,其长度、跨度在不断被刷新的同时,小桥流水、夜泊枫桥这些曾经寻常不过的场景似乎也就更多潜藏在古人的诗歌和浪漫的想象之中。


桥梁诊疗师:尽可能留住乡愁


2020年底,一份看似并不起眼的项目设计施工总承包中标结果发布在了襄阳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上。与以往修桥铺路有所不同的是,这次中标结果所公布的施工内容并不是传统线性标段类的,而是“遍地开花”式的。


原来,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对全省危桥进行了精准摸底,计划通过3年努力,消除现有全部危桥。襄阳市改变了以往各所属市县负责的零散施工做法,采用“打捆”统一招标的方式,引进央企负责全市的危桥改造项目。


中交二航局成功拿下了这一单。


“虽然总体合同额并不大,但是摆在我们面前实实在在的问题是,这个项目点多面广,分散在襄阳19774平方公里的11个市县区范围,最远的一座危桥离神农架仅3公里”,项目负责人丁顺文在去年底接到任务后,立即从山东项目赶到襄阳。在他看来,最难的倒不是改造施工,而是对项目每一座桥的精准把脉。


被誉为“千湖之省”的湖北,水网湖区密布,加上襄阳市大片农村地区的人工灌溉沟渠,在这里形成了“桥和人相依,桥和景携手”的景观。


今年74岁的东津镇人肖正义仍然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他们举全村之力在村头修好了一座跨越灌溉渠的吴湾桥,而这也成为了村子连接外界最便捷的道路。由于那个年代钢材极度匮乏,25米长的吴湾桥整体由“砂石+实心梁板”组合而成,材料老化。


“桥墩都烂了”,肖正义说道。这座承载了全村几代人集体记忆的桥梁早已经不住岁月的侵蚀和长期的荷载,裂缝清晰可见,成为了全村最凶险的所在。


中交二航局的“诊疗师”们深知这座桥所承载的历史意义,但是会同设计院一起进行诊断后的结果来看并不理想。根据危桥分级分类,吴湾桥属于级别最高的“五类”危桥,只能原地拆除重建。新吴湾桥28米长、6米宽,安装有护栏,作为附近数千群众出行的要道即将投入使用。


像吴湾桥这种情况并不鲜见,中交二航局危桥项目总共包含了328座桥梁,其中必须拆除重建的就已经达到了210座。根据检测情况和相关标准,对于那些能就地加固保留部分原始初始面貌的桥梁来说,选择结构性加固成为了消除安全隐患和留住历史记忆的最好方法。


应急抢险队:不负居民所托


桥,也修到了襄阳当地百姓的心坎里。


“我现在每天除了吃饭睡觉,都在这现场看着,有啥需要我协调的,我立马就能办了”,宜城市黄冲村村委会主任孙克龙已经和施工人员在一起快一个多月了。


宜城市流水镇的黄冲村,位于鄂西北,土地肥沃、光照充足,是赫赫有名的流水西瓜原产地。但是2020年8月份,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席卷襄阳,山洪携沙裹泥直接冲垮了村里通往外界的黄冲桥,周边4000多村民出行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情况紧急!孙克龙在第一时间将事情上报给上级政府部门。襄阳交通局负责人直接联系到了中交二航局襄阳桥改项目部总工孙克敏,经过全面摸排,在了解到除了黄冲桥被冲毁之外,宜城市还有十方院桥、王家寨桥等其他6座桥梁都在这一场洪水中消失,数万村民出行严重受阻。


虽然这7座桥梁都不在中交二航局襄阳桥改项目负责的桥梁库中,但是项目部领导班子召开紧急会议并报公司总部同意后,还是果断接下了这一任务。


时间,就在桥被冲毁后的第3天。项目部成立了应急抢险队,由项目总工孙克敏牵头,多次到现场进行严密实地勘察,并组织召开桥梁施工设计方案讨论,根据每一座桥梁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方案设计。


夜以继日!最后在项目部的统一组织和调度下,数十台设备和几十名施工作业人员同时进场,日夜施工,一座座梁桥快速动建。


“赶紧把警示牌设置好,防止附近的居民不了解情况出现安全问题”,技术主管梁金瑞负责整个宜城片区50多座桥梁建设的骨干,在接到通知的第一时间,他迅速从孔湾桥赶赴黄冲桥了解情况。


为了项目部及时了解桥梁的实时动态,尽快敲定施工方案,梁金瑞主动请缨,住进了黄冲桥旁边的活动板房里。接连几天,雨水依旧不断,他白天组织工人准备进场施工,晚上凌晨一两点起床查看水位以及水堤的变化情况已经成为了常态。


梁金瑞每天坚守在现场一线,他说:“直到看到村民走在新建的桥梁上我们的任务才能算是完成,不然我们一刻都不敢懈怠,这也是我们对当地村民的一种承诺”。


“你们修桥铺路,真的是在积德”,孙克龙站在村头,看到专业的施工作业人员和设备,脸上不禁露出了久违的喜悦。


“新桥比老桥高1米多,而且更结实,再也不会被水冲垮。”总工孙克敏说。


2022年1月20日,新的黄冲桥顺利完工。


千里眼:守护旧貌换新颜


“海川,把画面调到宜城鲤鱼桥工区,我看一下施工现场的情况。”项目总工孙克敏指向屏幕。


坐在操作台前的工程部长张海川迅速将画面切换到宜城工区,此时屏幕上多角度呈现出现场工人们正在振捣混凝土,一旁技术员进行指挥,一幅幅动态画面通过网络清晰回传,一组组数据展现在智能大屏上。


“最初我们按传统项目管理思路开展工作,可吃了不少苦头。”时任生产副经理的张方杰每天要驱车几百公里在襄阳各县区奔走,巡查桥梁施工情况,由于桥与桥之间距离太远,尤其是村路更是狭窄,时间大都耗费在路途上,一天下来只能检查三、四座桥,生产进度以及现场安全等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种传统管理模式不仅消耗精力,还大大增加了项目管理成本。”


遭遇工程管理瓶颈,也让项目负责人丁顺文意识到改变势在必行,“引入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是我们改变管理模式的首要考虑。”


于是,利用互联网+IOT技术打造的智慧工地管理平台,现场“电子眼”和一个监控中心构建的“实时管控网”开始在项目管理中发挥威力。通过在施工现场安装监控,再通过特定的软件系统将画面传输到监控中心的大屏幕上,可以实时查看“千里之外”的施工现场,以数字化技术赋予智慧工地新的活力。


“现在即使我不去现场也可以通过监控中心的屏幕实时查看现场安全操作情况,例如,工人作业时有没有带安全帽,高空作业时有没有带安全绳,发现问题可以及时截图上传,提醒现场管理人员迅速整改问题并上传整改结果,比以前快捷高效多了。”安全总监涂艳军看着视频监控说道。


然而将现场情况尽收眼底并不是项目管理智能化的终极目标。


目前,有几百名工人奋战在已开危桥施工现场。为此,项目部设置了集成穿透式人员管理系统,“我们不仅要直观地把握现场情况,也要运用信息化手段对人员考核、积分、培训等情况进行数据采集、智能分析和及时预警,全面实现人员管理信息化、生产管理智能化,真正能安全高质高效地推动项目建设。”项目经理丁顺文表示。


从“建桥者”到“诊疗师”,是这群二航人执着奋进实现的又一重身份。在工程领域不断开拓进取,他们建的是惠民生的“连心桥”,搭起的更是百姓的健康桥。(尹旺 赵松山)

二航网群Network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