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六宝典资料

香港新六宝典资料

企业文化

文化故事

企业文化>文化故事

汉江“蛟龙”炼成记

发布时间:2022-02-17阅读次数:

“报告总指挥,最后一节沉管已实现精准对接与拉合安装,对接处无漏水!”此时,紧盯沉管监控系统屏幕数个小时的中交二航局襄阳东西轴线项目负责人孙晓伟,看向与他并肩作战的队友,以自信的微笑回应控制室内的热烈掌声。2月17日,襄阳东西轴线最后一节沉管隧道安装完成,项目团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完美突破。



沉管隧道,是由一节节预制箱状混凝土管节沉放到水底,拼接而成的通道。其建设始于上个世纪初,该工法综合了近海工程、水工工程、地下工程、隧道工程的复合性技术,实施难度非常大,在隧道建设中应用很少。中国的沉管隧道建设起步较晚,在20世纪90年代初才建设了第一条规模很小的沉管隧道,而当时国外已建成近百条沉管隧道。和很多领域一样,中国人需要更多的付出、更深的积淀、更强的意志来追赶和超越。


历史性的时刻总是不期而至。2009年,二航人参建的港珠澳大桥吹响了中国向世界沉管隧道技术巅峰冲刺的号角;9年后,二航人勇担国内整体建设规模最大的内河沉管隧道、也是华中地区首条内河沉管隧道——襄阳市东西轴线(襄江大道)鱼梁洲过江隧道建造重任,并在逾三载的砥砺奋进中,秉持科技引领、环保先行、安全护航的建设理念,率先实现了沉管建设全产业链国产化,不仅树立了二航内河沉管建设品牌,也充分展现了中国由“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迈进的决心和行动力。


“二航智造”引领沉管隧道建设新征程




“港珠澳的成功为我们指明了沉管隧道建设方向,但基于现实需求和未来追求,我们在施工过程中也极其注重技术上的创新和智慧基因的引入。”


孙晓伟所指的“现实”是该沉管隧道破浪“潜”行100年的国际高标准,而“未来”则指向沉管隧道建设技术在世界范围的全面领先目标。


为此,在2018年进场之初,中交二航局项目部就成立了“孙晓伟创新工作室”,以技术创新为先导,从关键技术、核心装备、特殊材料、智能建造等多个领域入手,为项目建设注入“智慧”基因,实现由“二航制造”向“二航质造”+“二航智造”的跨跃,实现了“三个最大”和“七个首创”。


其中,“三个最大”指的是世界最大规模千米双轴线沉管预制干坞,国内最大规模临江超厚砂卵石强透水地层超深超大基坑,国内最大规模超深格型地连墙岸堤防护结构;“七个首创”则为自主研发建造全断面无拉杆液压台车模板系统,实现沉管隧道全断面整体式顺序预制;自主研发三向可调台车,助力装配式端封门成功应用;自主研发建造高精度浮式整平船,进行水下基床铺设;首次采用先铺卵石基础法;采用不设立止推构造陆域最终接头;首创柔性水袋压载水系统,进行管节压载;打破国际垄断,实现GINA止水带国产化。


而在沉管浮运安装阶段,一套由中交二航局自主研发的沉管施工全过程监控系统更迎来大显身手的“高光时刻”。


它将环境条件监测、缆力监测、端封门应力应变监测、多波束测深系统、北斗定位系统、水下摄像系统、压载水控制系统等众多黑科技集成于一体,通过自动采集施工监控数据,并由云端服务器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最终以交互式三维立体模型的方式,将沉管管节实时状态直观呈现给现场人员,通过发送预警信息和控制指令,为沉管装上“神经元”和“千里眼”,实现了沉管浮运、定位、沉放全过程可测、可视、可控。尤其在沉管对接过程中,面对复杂多变的水文环境,可实现毫米级精准对接,为确保沉管隧道滴水不漏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遗余力保护汉江湿地生态


无论是技术还是资金投入,沉管隧道都远远高于桥梁建设,但襄阳东西轴线项目却依然选择更加昂贵的沉管隧道过江建造方式,这就不得不提项目所承担的百年大计重担——保护汉江生态。


该项目经过的线路属于国家一级水源地保护区和省级湿地公园,这里鱼鸟成群、草木葱郁,是襄阳市一块天然“绿肺”,如果采用桥梁过江方式,必然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经多方考量和论证,最终确定采用隧道过江设计方案。


而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二航人也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环保先行,把保护汉江生态作为最重要的考核指标,全力打造标准化绿色工地。


为实现绿色环保理念贯穿施工全过程,项目部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并通过与施工班组负责人签订扬尘治理协议书,实现视频远程监控和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在施工现场的全覆盖等方式,确保制度的落实落地。


项目部还不遗余力地在每个施工环节探寻节能减排的环保举措。


为实现物资的循环利用,他们因地制宜将沉管基槽开挖出的废弃卵石料,作为沉管基床碎石替代材料,此举减少了近5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在沉管出坞前,我们先后进行了三次水下爆破。每次执行爆破任务时,我们都会提前以小药量微爆驱散鱼群,并在外围设置气泡帷幕,尽最大限度的保护汉江生态环境。”项目部副经理陈金元表示。


而为保护一江清水,项目部还为汉江“装”上了防污帘。防污帘全长120米,延伸至水下15米,可在沉管管节间形成“阻泥”帷幕,降低回填施工对周围水体的影响,有效保护水域生态环境。


“一网六化”全方位守护安全


“安全工作没有做好,所有工作都是零。”这是项目部安全总监黄华始终秉持的安全观。


该项目施工最高峰时期有3000多人同时作业,这给项目部安全管控带来了巨大挑战。为确保工程安全高效推进,项目部构建了“一网六化”安全管理体系,全力护航过江隧道建设。


具体而言,“一网六化”以“织密全员履职尽责一张网,实现安全管理务实化、设备管理系统化、安全防护标准化、安全监管智慧化、绿色环保专业化、安全文化多样化”为目标。为此,项目部提出全方位打造“将责任落实挺在风险管控前,推动安全生产全员履责;将风险管控挺在隐患排查治理前,筑牢风险管控隔离屏障;将隐患排查挺在应急救援前,高筑安全生产坚实防线”的立体化安全管理体系。


尤其在设备管理方面,项目部针对现场设备多、种类杂、大型化、专业化等特点,采用“智能化控制”管理办法,对每台设备进行专管专控。


“每台设备都必须录入指定人员的指纹,一个指纹对应一台设备,这样每个人只能启动自己的设备,以防随意更换操作人员。”黄华介绍道。


定人定机管理,建立设备单机档案的措施,落实了“本质安全”前置工作,让所有设备都有档可查,实现设备从入场、登记、检验、考核、培训、维修、退场等全过程一套档案,有效促进了设备管理的智能化、系统化。


此外,项目部还围绕安全工作的中心——“人”作出新文章。通过将温情文化融入到安全管理中,以月度安全评比奖励,录制《家人的嘱托》视频,让建设者家属的安全寄语引导一线人员注重安全生产等形式,让温情成为促进项目安全建设的重要内生动力。


今天,古城襄阳,一条穿江过洲的“蛟龙”在汉江之底遨游,中交二航局项目团队以三年之期回应大众期待,用科技领航制造,以安全保驾生产,凝结无数精妙绝伦的“智造”果实,实现沉管隧道建设全产业链国产化的建设目标,为交通强国的打造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向昌文 许豹 张延涵)


二航网群Network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