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工区基坑开挖出现了新问题,您快过来看看......”39摄氏度的中山市仲夏,刚回到办公室的赵志江接到现场的电话又迅速拿着安全帽跑去了现场。
“遇到事情,他总是冲在第一位,跑在第一线,为我们树立了党员榜样。”谈到这位老党员,项目技术员方俊贤说道。
淤泥层里“精准”打桩
“断桩率0.006!”赵志江话音刚落,工地里欢声一片,项目实现了淤泥层低断桩率新突破。这是赵志江带领团队经过无数个日夜奋战得到的成果。
2017年10月,赵志江担任中山管廊项目常务副总工。该项目是广东省在建最大截面地下综合管廊之一,项目涉及的道路、管廊沿线均处于沿海软弱底层,场地内淤泥地层厚而不均,最深可达22米,地质复杂多变。
项目初期,施工队伍在进行日常的桩基施工中发现,桩基断桩率高达0.1,按照设计文件的质量要求,断桩率要求控制在0.05以下。此外,项目的桩基数量约8.5万根,超高的断桩率不仅直接影响软基处理质量,而且关系到管桩材料损耗率,直接影响施工效率及经济效益。看着数据,赵志江眉头紧锁,如何降低淤泥层断桩率成了项目首要解决的难题。
面对难题,赵志江迅速组建研究小组,召开技术研讨会,探讨断桩因素。最初,小组成员将重心放在“作业人员违规操作、桩身缺陷、技术交底未完全领会、桩帽和送桩器过大、接桩焊接质量”等这些常规影响断桩率的因素上,但重重试验表明这些并非影响主要因素。为了尽快找出问题根源,赵志江带领团队风雨无阻来回穿梭在现场和试验室。经过数十次试验的试验,最终发现填石区、大型设备的使用和管桩垂直度偏差对断桩率的影响,且在抛石层区,断桩率也存在明显异常。
找到“病因”后,团队成员迅速制定施工方案,在浅层填石处采用挖机开挖方式,在深层填石、孤石及夹层等位置采用引孔或冲击成孔方式,同时,在管桩施工过程中实时监控管桩垂直度,大型设备施工时,地面铺设钢板,并将SC与PHC管桩结合使用。
2019年8月,打桩结果统计显示,断桩率0.006,项目成功刷新了低断桩率。“终于在淤泥层里实现了‘精准’打桩,一打一个‘准’,再也不用担心断桩的问题了!”看着现场兴奋的众人,赵志江激动地说道。
万米管廊“毫厘”之争
中山管廊项目现场,一根支护桩设计的混凝土使用量23立方米,但实际灌桩时竟然用到了27.6立方米,灌注桩超方率高达1.50,而这直接导致了混凝土损耗增加,施工质量和效率下降。赵志江急得团团转,迅速召开研讨会,研究如何降低超方率。“咱们先把目标和节点定下来,根据合同规定,超方率不超过1.10,经过可行性分析,我们要在两个月内降到1.08。”赵志江坚定地说道。
为了攻克难题,赵志江带领研究小组开展了数次技术研讨和试验对比,最终结果排除了“混凝土配合比、护筒垂直偏差度、泥浆比重”这些常规影响灌注超方的指标。经过详细计量以及同设计方进行多次沟通,项目团队决定先选取钻头直径为110厘米和105厘米的12根灌注桩进行实验测算。经过一个月的鏖战,在12根灌注桩施工质量完全符合要求的情况下,实验测算结果显示,超方灌注桩9根,超方率1.1,未达到1.08,结果没有达到设想的那样令人满意。
“没有达到1.08,我们的试验就还未结束。”就在部分小组成员想要放弃对两毫米差距的控制时,赵志江却严肃地说道。于是,在他的提议下,研究小组从沿海管廊工程特点入手。经过反复测算,研究小组发现,护筒埋设过浅、成孔时间过久,同样也会导致超方问题。
小组成员又对60根支护桩进行试验,把筒埋设深、成孔时间、冲击钻钻头直径三个因素进行调整。结果显示,三项措施使用后的灌注桩超方率为1.07,完全符合预期,成功地攻克了万米管廊的“毫厘”难题。此外,根据实际推算,项目施工还需要使用2000多根灌注桩,混凝土设计方量为5万多立方米,在赵志江的带领下,此次在攻克超方率的同时,预计为项目节省了25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