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六宝典资料

香港新六宝典资料

企业文化

文化故事

企业文化>文化故事

永不褪色的青春

发布时间:2021-06-09阅读次数:

2020年7月,大汛,湍急的汉江在中交二航局五分公司襄阳东西轴线鱼梁洲段项目西汊坞门前奔流,夹裹着泥沙和水草一路向前,刚刚停下的阴雨让空气里弥漫着朦胧的湿意。


项目经理助理姚军戴着安全帽,正在指挥现场车辆交错。在反光背心下,他穿着一件红色的T恤,正面印着半截黑色骷髅头,天蓝色的牛仔裤上点缀着红色的纹绣。


又潮又个性。如果姚军取下安全帽,估计还能更亮眼——他理了个锃亮的大光头。


前些日子,傍晚,大伙从现场回到驻地,参加工作两年的夏威正在厨房安排事情,突然听到姚军的声音传来,“走,请你们吃个饭。”


他抬头一看,姚军换了一身亮色的西装站在那,特别有范儿,夏威心想,“这身衣服,我都不敢穿,姚爹爹穿着竟然一点也不违和”,便问他,“有啥喜事?”


姚军挺开心,告诉他,“我今天生日!”


单从他的外表,很难想象他是一个1989年便参加工作的老二航人。项目上“90”后的年轻人叫他“姚爹爹”,觉得叫“姚总”显不出亲近,叫“老姚”显不出尊敬。


这样一个乐天而又个性的人,自述自己年轻时颇有些“混不吝”。


1984年,二航局提出“立足长江,面向沿海,兼顾国外”的经营发展战略方针后,同年开办九江航校,培养筑港技工队伍,成为二航局发展的坚强基石。


姚军就是九江航校的学生,留着一头港台“四大天王”式的时髦长发,穿着喇叭裤,不像是刻苦学习的学生。


1989年毕业后,姚军来到五分公司的前身——原船舶机械化施工公司报到,被分配去打桩队上开吊车。在那个年代,工地晚上打混凝土,人手不够了,经理、书记也要去推车上料。因为吊车内的工作环境看着干净,姚军觉得开吊车是个不错的选择。


没想到这一开就开了十年。姚军一直随着打桩机走,打桩机在哪,他就在哪。


“其实,一直到1999年,我都不怎么想上班”,姚军回忆起那段时间的经历,有些感慨地说,“那时候二航局正闯市场、搞改革,打桩机的经营坏年成比好年成多,接不到活,停在那里‘睡觉’,我去了也就干杂活,不能做事。”


如果只看这一面,和那些于微末之中奋斗不息、不断“争”“创”的二航人形象对比,姚军是个“非典型”。


但人的一生何其漫长,在不经意间,已埋下伏笔。


姚军顿了顿,又接着说道,“从1999年开始往后,我基本上就没有怎么回家休息了,马不停蹄,一个项目接着一个项目干。”


1999年,硬币开始翻面,二航局承建湖北省鄂黄长江公路大桥。在水深32m的条件下,二航局首次采用三向定位船沉桩的施工方法,构筑大型钻孔灌注桩施工平台,成功完成了38根钢管桩下沉、稳桩和连接。因为常年在打桩机上开吊车的经历,姚军被派往大桥一分部当水上操作手,进行水上吊装。


从此后,二航局在建桥领域的突破一个接一个,姚军也随着建桥队的脚步辗转于各地。一个人成功的原因很多,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了团队的追求和企业发展的大势,应当占有一席之地。


在被誉为“神舟第一锚”的阳逻长江大桥,姚军开上了一台新吊车。


在被誉为“湖北第一桥”的鄂东长江大桥,姚军作为起重班班长,从驾驶舱里走出来,成为了指挥吊装的人,带领团队完成了大桥B标30片钢箱梁的吊装工作,单片梁重400吨以上。


在鄂东长江大桥项目部,谈到吊装,即使是项目经理提出的方案,姚军若觉得有疑问,也要争取一番,“如果我事事都只是按领导说的做,就等于我对工作没有思考。每个人都有一技之长,我用专业说话就行。”


对自身技术的自信,让姚军在创下7项“世界第一”的厦蓉高速赤石大桥完成了一件得意之作——8#墩边跨挂篮空中解体拆除。和赤石大桥其他挂篮拆除工作相比,这次边跨挂篮离地面的高度其实不算高,难就难在它的下方是山体斜坡,机械设备进不去,挂篮也没有平地摆,常规手段无法完成拆除。当时负责编制方案的是时任项目副总工的陈金元,一个扎实的二航技术人,经常和姚军一起讨论吊装细节,最终定了“空中解体”这样一个大胆的方案。


理论能不能经受着实践的考验?那时,现任东西轴线鱼梁洲段项目经理助理的王严是大桥技术员,负责站在桥上盯上面,姚军站在桥下山坡上指挥,“我们俩一人一个对讲机,他说需要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一两百吨的一个挂篮,从一百多米的空中吊下去,不落地,直接就在空中解体,先拆哪一块、后拆哪一块都要极为细致,稍不注意,挂篮的重心可能就会不稳,出了事,就是大问题。”


这件事在让姚军感到骄傲的同时,也让他再次深刻认识到,做事情,单凭哪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依靠团队。项目上的年轻人技术扎实,他就和他们打配合,理论加上实操,一起推着困难往前走。


触到了管理的门道后,姚军再次完成了身份的转变,从专业起重班子,走上了水上施工管理的岗位,最终成就了项目“水上专家”的名号。


这其中的关键点依然是两座桥。


一座是当时跨湘江大桥中桥面最宽的长沙福元路湘江大桥。


到福元路湘江大桥报到第一天,姚军匆匆认识了一下项目团队,也接到了自己的主要任务——负责大桥13个钢围堰的下放。第二天,他去湘阴找船去了。


在项目部看来,最主要的问题还不在设备上,而是在于复杂的施工环境:江面满是大大小小的滩涂,且河床没有覆盖层,围堰基坑得爆破,船只抛锚有时都成问题。


姚军一边仔细摸索施工环境和围堰安装的精度要求,一边虚心向船上的老船员请教,最终规划出了最合理的安装路线,指挥船只在湘江上从滩涂间“穿针引线”绣了一回花,安装精度误差被他和团队控制在10公分以内,“这13个钢围堰的安装和拆除,我一直都盯在现场,谁先谁后不能乱,乱了,船就出不来,到不了下一个点。”


这一战,显出了他的细腻。2015年在湖南省益阳大桥的一战,则显出了他的老辣。


益阳大桥是益阳市的“民心工程”,但项目团队进场一个月,就遇到了民生问题:大桥红线区域内有一座取水泵房,是益阳市自来水公司的重要取水点,关系到市民吃水问题,迁建工程进行了一段时间后就遇到了技术难题——沉井无法下沉。时任项目经理的李志成(现任五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与团队商量后,主动请缨接下了这项任务。姚军这员经验丰富的老将就是现场负责人之一,去现场转了几次后,团队很快分析出了症结所在,通过自主研发改造的吸泥装置,将“拦路虎”——沉井刃脚内的砂卵石吸了出来。问题解决后,益阳市市长来到施工现场,代表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对二航局伸出的援手表示感谢。


2018年8月,结束了益阳大桥收尾工作,姚军又马不停蹄地来到襄阳东西轴线项目部,作为总调度,负责水上工区的现场管理,每天拿着两台对讲机、一部手机,经常这个刚讲完,那个就响了,同时落实几件工作。在汉江的大舞台上,华中地区首条内河沉管隧道的浮运,是姚军给自己的新挑战。


同年9月26日,九江中交二航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成立,承载着姚军青春起点的九江航校成为历史。再立汉江之畔,回望留在二航局“桥品牌”之路上的一个个脚印、一段段时光,姚军身边站着的,是2018年毕业的年轻技术员王金绪和张谦,是永不褪色的二航青春。(石梦晓 宋文健)

二航网群Network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