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六宝典资料

香港新六宝典资料

企业文化

文化故事

企业文化>文化故事

曾波存:要做就做到最好

发布时间:2022-12-15阅读次数:

一副银框眼镜、一沓四卷成册的《毛泽东选集》、一桌成沓的设计图纸……有人说,他是拼命三郎,有人说,他是技术大拿,也有人说,他是任劳任怨的“拓荒牛”……不管多复杂的技术难题,多困难的施工环境,多紧急的突发情况,在襄阳市鱼梁洲上,似乎只要曾波存出马,都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在襄阳市襄江大道鱼梁洲隧道项目部总工办公室,今年5月中旬的一天,笔者见到了曾波存。才刚过而立之年的曾波存,头上竟有些发白。早上八点,曾波存蓝色的衬衫左肩微微沾了些灰尘,眉眼间也是隐藏不住的疲惫,笔者有些诧异,原来,昨夜十二点,一通紧急电话打扰了他的宁静,现场施工过程中突发紧急情况,旋即,赶往现场,和现场技术人员制定紧急措施,直至第二天早上七点。


“辛苦一点算什么,要干一行爱一行,不管做什么,都要尽最大努力做到最好。”这是曾波存常说的。在中交二航局施工一线摸爬滚打11年,曾波存不仅用专业素养体现了二航人的拼搏与奉献,更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共产党人的使命与担当。


拼命三郎,他的业余爱好是工作


1.01公里的沉管隧道已经全部沉放完毕,管内光线较室外稍稍有些昏黄,曾波存头戴安全帽,身穿反光背心,右手举着手电筒,仔细扫过隧道内壁,微微凑近,便皱起了眉:“这里的防撞侧石怎么还是存在外观质量通病,线形不顺直、缺棱掉角?高聪你过来下。”


身为总工的曾波存,原本重点是把控项目的总体技术、整体进展,但在项目施工现场却总能见到他的身影。


“我师傅就是这样的,跟个拼命三郎一样,什么都要亲历亲为。”已经成长为技术主管的高聪,这样描述他的师傅。


2016年,原本在五分公司技术中心负责技术工作的曾波存,由于工作技能过硬,干活有拼劲,才刚刚工作了五年,便被调到江夏清水入江项目群任技术负责人。


“做技术人员一定要追求精益求精,既要做到别人能做到的,也要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有了家人的叮嘱,曾波存工作更加有了干劲。


在那段时间里,曾波存白天努力工作,晚上就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不仅攻克了项目施工大大小小的难题,也考取了3个一级建造师证书,完成工程硕士学业,成为了正儿八经持证上岗的专业技术人才。


然而,刚刚担任总工,曾波存就遇到了棘手的问题。


江夏八分山项目盾构施工区间位于武汉市江夏区交通繁忙的主干道和即将建设的商业用地上,地底施工需要横穿高压管线、燃气管道、供水管道以及居民区。当时用于地铁、跨江跨海隧道施工的盾构机一般要求始发井长度在30米以上,而那里能用做盾构始发的工作井长度仅有8米,是目前国内最小的盾构始发井。曾波存表示:“光盾构主机的尺寸就有9.3米长,加上后配套台车总长度105米。”


显然,长度是不够的。盾构机无法进行始发施工,这一下成为摆在曾波存面前的难题。


曾波存从实际出发,梳理当前可行的技术方案,通过和技术专家的几次碰头,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子里产生——太长了就将它进行分解,项目部召集专家们进行碰头,通过分析实际情况、项目地质条件,分解可能是唯一方案。经过团队的一致商议,决定让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大胆一试。


曾波存通过分析盾构机的整体构造,决定将盾构机尾部占用6米多长的顶推装置拆分,进行分段推进。但如果分段,原有的盾构机将由于失去动力无无法继续前进。最终,在曾波存的带领下,项目团队临时发明一个二次顶推装置,完美实现分段组装、分段推进的构想。


2017年3月,随着八分山项目盾构设备顺利始发施工,曾波存提出的创新型分段组装、分段施工的新工艺,不仅打响了二航局在排水工程小直径盾构施工的市场品牌,也在我国首开狭小空间下盾构机分体始发的先河。


技术大拿,游刃有余解决多项突发情况


如果说在江夏八分山项目的曾波存是一颗初露锋芒的新星,那么在襄阳东西轴线项目,曾波存必定是稳扎稳打的璀璨明星。


2018年,华中地区首条沉管隧道也是国内最大规模的内河沉管隧道开始建设,这也是国内首条全产业链国产化沉管隧道,这条隧道的建设不仅对于擦亮二航局沉管隧道品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引领国内内河沉管隧道技术的发展都具有跨时代意义。


2019年,时任五分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的曾波存来到项目,开始了他在沉管隧道施工领域的技术突破。在曾波存的带领下,项目多个首创技术均得以顺利实施,并首次实现了全产业链沉管隧道建设的国产化。


但曾波存的工作并非一帆风顺。


根据计划,项目单节沉管隧道的下放周期为一个月,才刚顺利下放到第三节,就遇到了突发情况。


2020年4月9日,按照计划,第三节沉管E4开始下放,已经有了两节沉管的下放经历,大家都对此次的沉管沉放安装工作充满信心。4月的襄阳微风轻扫,伴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过薄雾,早晨8时,天边泛起鱼肚白。曾波存带领团队,着手准备开始沉管下放工作。


“大家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把自己负责的工作再检查确认一遍。”曾波存拿起对讲机对着现场管理人员再次强调沉放工作要求。


11时30分,薄雾消失,太阳越升越高,射出万道金色光芒,压载水系统显示到达所需水量,沉管纵横调节系统显示调节到位,曾波存等待的时机到了。


“可以下沉!”曾波存一声指令,设备操作工人开始下沉,已经有了前两次积累的经验,曾波存虽然谨慎但也较之前有了一些把握。


14时左右,中心控制室显示屏上的数据给了曾波存当头一棒。


原来,用来下放的沉放驳测力数据显示吊缆力值减少,表明沉管已经局部触底,然而GPS的目标高程显示仅下放了15.48米,距离目标高程还有8公分,已经沉放沉管和未沉放沉管无法实现对接。


“如果吊缆力继续减小、标高不降,会存在风险。”曾波存叫停了下沉。


“让潜水员进行触底探摸,检测是否有误差。”稍加思索,曾波存果断安排两位潜水员进行实地探摸。


“底部有部分是悬空,是沉管基床面存在淤泥。”潜水员反馈。


17时左右,和项目负责人孙晓伟紧急商议后,达成了将沉管提上来,拖回舾装区的一致意见。


沉管运回后,曾波存多次组织召开讨论会,经过测量员的多次复测,原来是近期河南的特大洪水导致汉江上游的唐白河洪水上涨,江水中含沙量较以前大幅增加,施工水域环境发生了变化,河床出现了骤淤,特别是已经沉放的沉管附近,淤泥堆积了将近10公分厚。


问题找到后,曾波存马上组织制定清淤方案,4月30日,经过二次沉放,终于实现了第三节沉管的成功下放。曾波存心头的大石头终于得以放下。


然而,长达一年的沉管隧道沉放之路才刚刚开始,曾波存还将面临种种考验。


“拓荒牛”,徒弟们的好师傅


小心叩开总工室的门,微微推开,“师傅,现场有情况要向您汇报。”2020年,高聪从长安大学毕业后,入职襄阳东西轴线项目。


“我师傅的业余爱好就是工作,工作特别拼。”高聪说,“白天他开会、搞技术,晚上师傅一有空就闷头学习,我都没怎么见他晚上十点半之前回宿舍。”


“踏霜踩露而出,披星戴月而归”,这样形容曾波存并不为过。在曾波存身上,仿佛很难看到浮躁两个字,大家对他的评价大多是老实、靠谱、谨慎,用“拓荒牛精神”形容他似乎很贴切。


“师傅平时的工作量非常大,并且压力也不小,但有问题还是会第一时间替我们解决。”高聪说。就连高聪写的施工方案,曾波存也会仔细看,确保方案可行、内容完整,如果有格式问题,也会指出来,“这在师傅那里是会挨批评的,最基本的问题要保证不出错”。


在第三节沉管E4对接完成后,第一节和第二节之前的“门”就可以拆开了,两节沉管隧道“门”的距离只有1米左右,沉管顺利对接以后将“门”拆除就是高聪的工作。


第一次破除这两道“门”,高聪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切割,然而切割烟雾大,对于在封闭的沉管隧道内部作业的工人而言,危害极大,并且对于最新沉放的一节管道而言,大型设备根本无法进场,切割存在一定困难。初出茅庐的高聪,一时犯了难。


高聪随即找到曾波存,有了开头的一幕。听到徒弟面临的困惑,曾波存对照图纸开始了思考,通过仔细分析当前这道“门”的构造,E6节隧道的“门”由11块单独的“门”拼装而成,除开中间那扇,左右各5扇“门”对称分布,而5扇“门”最中间的那扇形状为一个向外的梯形,而每个沉管的“门”70厘米厚,如果是向外推,刚好能满足需求。而最中间的3号门松动以后,其余的门也就很容易松动了。


经由曾波存的提点,高聪醍醐灌顶,工作思路很快就打开了。


而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只是曾波存导师带徒工作的一个小小缩影。


这些年来,曾波存不仅在技术上稳步突破,而且将自己的技术、技能一代一代地传给技术青年们,就像“拓荒牛”一样任劳任怨、默默奉献,不仅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也照亮了一个个项目青年的技术攻克前行之路。


“不光要自己干得好,也要徒弟干得好,在恩来高速,我的师傅也是这样带我进门。”对于徒弟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曾波存向来不吝赐教,倾囊相授。


11年来,曾波存科研成果硕果累累,获得省部级工法5项、科技进步奖10项,申报专利20项、BIM成果3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9篇、总结QC成果23项。他本人也先后获评“航五工匠”、“襄阳市五一劳动奖章”、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优秀项目总工程师”等荣誉。


行远自迩,笃行不怠。云程发轫,万里可期。在曾波存身上,笔者不仅看到了一个奋发有为的中国青年工程师该有的担当和锐气,也看到了一个大国工程的总工程师所具有的稳重和谨慎,更是看到了中国工匠的传承与延续。


“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做什么工作都做到最好就行了。”曾波存如是说。

二航网群Network group